2012年第11期(总第246期)

发布时间:2012-12-11 00:00:00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一、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现代经济条件下,能够有效解释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当属比较优势理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禀赋模型又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该模型假设要素不能跨地域自由流动,认为比较成本的差别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应根据自身要素的丰裕状况决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向。而自然资源被看作决定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的关键性要素。对一些人才、资金和技术缺乏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农产品和矿产品等自然资源产品的出口加工导向往往具有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逐步得到积累直至自主发展。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实践已经证明,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未必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甚至相反,成了落后区域。于是近年来,一些发展经济学家针对该现象指出,一国完全按照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它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能获得一些利益,但由于附加值低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区域增长受到约束,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自然资源“比较优势陷阱”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现代化条件下,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全静态假设前提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两大方面:(1)自然资源产业纵向弱势化趋势。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和赛尔奎因(Salguiyin)等在吸取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