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08期(总第171期)-鄂州市图书馆

2009年第08期(总第171期)

发布时间:2009-07-17 00:00:00

图书馆工作简讯

       鄂州市图书馆深入学习实践活动
          
奏响科学发展强音

  吴都大地,桂花飘香,锦绣古城迎来满园春色,处处洋溢着科学发展的热烈气氛,吹拂着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劲东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市展开。图书馆按照市文体局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馆情实际,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争创国家一级,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从3月30开始起,我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展开。活动伊始,馆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馆支部书记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召开学习动员大会,明确了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及实践的目标,全馆党员干部人人都自觉投身于到学习实践活动。在动员大会上,图书馆党支部书记李相东作了动员报告,他指出,全馆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确实把实际行动落实到此次活动中来。针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他强调,全馆党员干部职工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面对新形势下,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最后李书记调强指出,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整顿作风,改进、提升科学发展能力水平,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够强,工作积极性不够高,服务态度不够好等作风问题,使全馆党员干部服务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加强,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服务鄂州四个文明建设中来。

决策参考

       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与机制探析

  
区域产业联动是以区域间相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系统。它是遵循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区域、生产要素等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开展区域间产业转移与对接,促进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寻求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有限的资源供给范围内,区域间产业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

  一、区域产业联动需要区域间的互补与相通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也不同。因而,不同区域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产业发展总是优劣并存、长短互见,区域间产业强弱互补。由此给各区域以产业联动来获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提供了可能。

  (一)要素禀赋互补为区域间产业联动提供条件。
  通常情况下,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赋存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是相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状态是会发生变化的,原来的优劣势可能会发生反方向变化。例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价格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会不断的提高,其原来某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势可能就会变为劣势;而欠发达地区生产此种产品的劣势一般会转变为优势。这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进行合作生产此种产品提供了可能性前提(发达地区具有生产此种产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具有生产此种产品的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及污染治理成本),从而推动着区域之间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发展。

  (二)基础设施通达为实现区域产业联动提供便利。
  方便快捷的交通、通畅的物资流动渠道和通讯网络体系建设,是确保区域产业联动的重要前提和支撑。良好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将使产业间前后向联系得到加强,使区域内产业集聚和辐射进一步增强,使相关产业得以转移与整合,使产业互动更为频繁,互动效应更加明显,为各区域之间开展产业联动创造条件。另外,以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带动产业联动,可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渠道更畅通,产业转移与关联更便利,投资建厂环境更理想的产业共同发展互动渠道。

  二、追逐利润是区域产业联动的原动力
  决定产业联动的主要动力不是政府的意志,而是利益的诱导。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供求和区域分工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各区域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使得产业有必要以空间转移或区域间分工与合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寻求利益最大化,这就带来了区域产业联动。

  (一)区域产业联动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
  为了实现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政府通常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参与产业联动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往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获取政府支持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顺应政府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即便有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可为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带来可观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企业发展。因而,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企业一般都有积极参与产业联动的内在积极性。

  (二)区域产业联动以追逐利润为动力源。
  一般来说,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资源要素禀赋条件,具有不同的优劣势,而随着经济发展,这种相对优劣势会发生变化,产业会在区域间重新布局,从而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例如,某一产业的产品本来在A区域生产,随着时间推移,A区域生产该产品的条件由优势转为劣势,生产成本升高,而B区域生产该产品的条件由劣势转为优势。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A区域利用其技术优势和经营优势,B区域利用其资源优势,采取异地发展,合作生产该产品,实现该产业的区域联动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产业联动的推动力。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一般遵循着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演变规律,区域间产业结构一般则有相对高级和低级之差异,即分别处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阶段。各区域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则必然要鼓励、支持某些相对高级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限制某些相对低级产业的发展,而某一区域限制的产业往往是另一区域要鼓励发展的产业。因而,两个区域就可以通过产业联动,实现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产业联动的根本动因。
  遵循着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追求成长,常常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在本地发展的基础上,往往有对外扩张的要求,在此驱动下,区域间产业有了合作,有了产业联动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企业在当地成长和发展,从而达到区域间该产业共同发展之目的。

  三、产业联动在区域间的贸易与合作中实现
  (一)区际贸易是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形式。
  在区际贸易中,区域间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及梯度推移理论,一般发达区域首先开发新产品,形成区域内市场,促进该产业发展,当区域内市场达到饱和,便大量往欠发达区域输出该产品,开拓区外市场;当发达区域此产业失去比较优势时,就将该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区域,以此促使本区域收缩这一产业,为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而欠发达区域则以输入该产品为起点,开拓区内市场,促进该产业在本区域的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成本显著下降,再利用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向发达区域输出该产品。这样,两个区域就可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二)直接投资是区域产业联动实现的重要手段。
  直接投资对区域产业联动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发达区域为了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比较优势,通常以直接投资的形式把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低附加值工序转移到其他区域,即进行产业转移,而将高技术、高附加值工序留在本区域,以便腾出发展新兴产业的空间,同时摆脱了相对劣势的产业,使本区域产业不断高级化。而对于欠发达区域来说,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种类等方面要优于本区域企业,通过较为先进的技术转移、扩散会改善和促进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以此来影响已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该产业在区域间的联动发展。

  (三)技术合作是区域产业联动的长效之计。
  在经济发展中,技术转让与合作的重要地位不仅表现在经济中技术密集度和生产要素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表现在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技术转让与合作在沟通和连接各区域经济、促进区际间产业结构的互动演进,进而推动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间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改进提高新技术、联合开发新技术等方式来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摘自《理论前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