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07(总第170期)-鄂州市图书馆

2009年第07(总第170期)

发布时间:2009-07-08 00:00:00

决策参考
       我馆举办2009年证券投资讲座
  2月24日晚上七点,我馆举办2009年“专家为你解读股市投资与技巧”证券投资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长江证券高级分析师叶俊先生作主讲,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讲座还没开始,会场早已座无虚席。首先介绍了叶俊先生的简历,现场一片雷鸣般的掌声,热情欢迎他的到来。紧接着叶俊先生向大家提出了几个小问题,讲座就在这般轻松的氛围中正式开始了。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叶俊先生向投资者们传授了许多实用的炒股知识和经验;并告诉大家要去实战,才能培养出一双“慧眼”;还教会了大家一些实用技巧,给在座的投资者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中,叶俊先生耐心解答了投资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整场讲座生动有趣,幽默的话语不时引发全场的笑声。
  本场讲座在欢快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讲座始终井然有序,气氛活跃。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经验,也是我馆《吴都讲坛》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

决策参考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一、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现代经济条件下,能够有效解释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当属比较优势理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禀赋模型又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该模型假设要素不能跨地域自由流动,认为比较成本的差别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应根据自身要素的丰裕状况决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向。而自然资源被看作决定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的关键性要素。对一些人才、资金和技术缺乏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农产品和矿产品等自然资源产品的出口加工导向往往具有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逐步得到积累直至自主发展。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实践已经证明,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未必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甚至相反,成了落后区域。于是近年来,一些发展经济学家针对该现象指出,一国完全按照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它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能获得一些利益,但由于附加值低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区域增长受到约束,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自然资源“比较优势陷阱”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现代化条件下,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全静态假设前提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两大方面:(1)自然资源产业纵向弱势化趋势。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和赛尔奎因(Salguiyin)等在吸取克拉克(Klark)和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enets)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多个国家产业结构中产业增加值结构的长期变动趋势,结果发现,随经济的发展(人均GDP从140增长到2100美元),自然资源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由39降至9)趋势,即弱势化趋势。弱势化到一定阶段,如果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还没有实现由资源主导型向资源加工和加工主导型的产业结构转变,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2)自然资源产业横向弱势化趋势。这主要是自然资源可以在地区间的转移和替代,大大降低了资源的稀缺性。一是现代的交通可以将各种自然资源以最低的成本运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二是由于技术进步资源可以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通过运用现代的高新技术,可大大降低原材料的使用量;三是全球化经济时代国家间产业链条的多边连结使得各国获取某类资源的途径增加,表现为既可以利用贸易获取所需自然资源,也可以通过生产的本土化实现对资源的占有。
  可以看出,自然资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自然资源可以为所在国家和地区带来比较优势,并通过扩散效应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从而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走上自主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随着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及其弱势化,经济增长的束缚作用在增强,会逐渐步入“比较优势陷阱”。一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作用的两方面力量是不同的,在工业化早期阶段,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明显占主导地位;工业化中后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弱化突出,束缚作用上升。
  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是应当承认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欠发达地区开展对外贸易、参与地域分工的指导意义。自然资源依然具有比较优势,其对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仍有意义,只不过这种比较优势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在不断弱化;二是不要长期依赖初期分工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地区产业结构上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不断延伸,形成地区多元化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将自然资源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的比较优势,并且将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成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面对中部地区资源比较优势,一方面,国家要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国家经济功能区位布局,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中部地区既要充分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较快发展,更要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为此,根据上述理论对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农业自然资源和矿藏自然资源两大方面来分析。
  二、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其比较优势
  l、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现状对农业的影响
  中部地区位于长江或淮河两岸,自然条件较好。主要表现在:(1)中部地区6省主要以平原为主,其次为山地和丘陵;(2)中部地区6省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水丰沛,无霜期短,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3)中部地区6省耕地面积3056.6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3.5,中部地区耕地比较国土系数2.2,在我国4大地区当中仅次于东部地区,是我国耕地富集地区;(4)中部地区6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区域内水域面积广阔,2005年水资源总量460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07,淡水养殖面积占全国的46.2,为4大地区之首。
  中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分布比较丰富,再加上良好的气候条件,这必然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比较优势。如2005年,中部地区粮食和油料产量分别占全国30.5和40.7,居4大地区之首。中部地区农产品丰富,以占我国10.7的土地,提供三分之一左右的农产品。
  2、中部地区矿藏资源现状对矿产业的影响
  中部地区6省属环太平洋成矿带内的重要成矿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6省中矿种最多的达140多种,最少的也有110多种。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看,6省45种矿产资源总的价值24760.24亿元,占全国57288.87亿元总价值的43.2。这一地带以占全国10.7的土地,拥有30左右的矿产资源,其主要矿产资源的份额相当于土地份额的3倍。其中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能源矿产等占全国矿产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黑色金属、化工原料等的份额也在五分之一以上,均高于中部地区所占的国土份额。
  从有色金属矿藏资源来看,中部地区有色金属分布比较丰富,特别是铜矿和铝土资源比较优势显著,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3.53和43.1,资源比较系数分别高达5.0和4.03。其中,仅河南和山西两省铝土储量就高达31807万吨,占全国42.8,江西和山西两省的铜矿储量高达1076.41万吨,占全国的比重35.0。
  从能源分布来看,煤炭、水电和火电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0.0、30.8、21.7,资源比较国土系数分别为3.7、2.87、2.02,地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其中,山西煤炭储藏量为1051.6亿吨,占全国31.5。
  中部地区6省重要或稀有矿藏资源的储量不仅大大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西部地区,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这就为中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比较优势。
  三、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
  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弱化,而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因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能无限夸大,更不能完全依赖,否则,就有可能形成“资源依赖”,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首先,中部地区农业纵向弱势化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逐渐弱化,表现在3方面:一是产业自身的产值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二是农业产值在国家或地区总产值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三是从事农业或农产品加工的人群收入低下,增长缓慢。中部地区由于耕地占比大、农业人口多,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等原因,农业的弱势化更加明显。
  其次,一定条件下自然资源在地区间是可以“流动”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部地区资源的横向比较优势。由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资源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近年来出现了“北煤南运”、“北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地区间资源大调动格局。另外,中部地区还大量吸引其他地区和外国资金来投资经营,直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