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八句“花样歌”

发布时间:2007-12-12 00:00:00


                   (邵文川)
  
  近百年来,樊湖一带的民间艺人们,不仅为鄂州撑起了一片“花样剪纸”的蓝天,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花样歌儿,这些口头创作的四言八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樊口、长港一带,笔者采访了许多花样艺人,虽然有的艺人由于年事已高,听力不行表达欠佳,但一拉开花样这个“本行”的话匣子的时候,他们便滔滔不绝津津乐道:
“花样箱,花样箱,百花的园地,鸟兽的天堂,人间喜庆箱里藏。”、“春风燕儿剪,布谷声声催,不用吆喝‘咚咚锵’姑娘们都来选花样,唧唧喳喳多热闹。”看起来这种手工艺买卖,似乎深受群众的欢迎,其实他们卖的是花样,怀揣的却是“苦楚”正如一位八十一岁的老艺人所编的“顺口溜”那样—— 咚咚锵,咚咚锵……卖花样,度春秋,肩背手摇四方走,春花夏草剪不尽,冬来“牡丹”照样有。它是我的八升地,它是我的耕田牛,风风雨雨一起过,多少换点米和油。” 可见“卖花样”是旧时贫苦农民的一种副业,收入非常有限。尤其是艺人们常年累月的奔波在外,流浪异乡,这其间的甘甜苦楚却少为人知。尽管如此,艺人们依然是出江夏,转州县,年复一年地跑南闯北,刻了卖卖了又刻,哪怕是百年大水倒海翻江,首先抢的是花样”、哪怕是“‘革命烈火破四旧’烟熏火燎去抢在手       艺人们就是这样的与“受不得潮见不得水”的花样儿同甘苦共患难,为我们创造了成千上万张花样珍品,至今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花样儿离不开手工绣制,离开了针线活儿就“只看不中用”因此,传统的针线活儿就是年轻姑娘、嫂子们的专利,那巧手下一件一件的绣制品,无不倾注着她们的纯情美意,同时,也饱含着她们人生的喜怒哀乐。长期以来,她们在劳作之余,常常是在田头地边、瓜棚、树荫下,边穿针引线地你起头她搭嘴,即兴编织一些民间“吉语”和“彩词”如“门帘门帘,朝夕相见共患难”、“帐沿帐沿,百世修来共枕眠”、“猫儿鞋、虎头枕,长命百岁富贵一生”、“嫁鞋嫁鞋,成双成对永和谐”、“鞋垫鞋垫,千针万线,垫在脚底,连在上边,心甘情愿等不胜枚举。看似一些传统的“吉语”却蕴含着许多民俗内容。

  
最有情趣而又最动人的莫过于一些关于“婚恋”、“情愁”方面的四言八句——

“七夕夜,比针线,为谁绣“喜”字?干么要做“鸳鸯枕”……你情愿,我也劳神,心知肚明不用问,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