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雕花剪纸

发布时间:2007-12-12 00:00:00


               (邵文川  文)

  鄂州,素有楚东门户、吴晋重镇之称誉。三国时期,是吴王孙权建都(公元221年)、称帝(公元229年)之地,并改鄂县为武昌,设武昌郡,前后长达40年之久。

  作为吴楚文化、三国文化传承要地的鄂州,又有百湖之市、铜镜之乡之美称。民间工艺多种多样。尤其是雕花剪纸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一种人日习俗--即家家用植物纤维、丝帛或金银铂,剪刻成薄片、花草,贴于屏风或戴于头鬓上,以祈吉避凶。这种早期形态的剪纸艺术,在民间流传达数百年之久。

  随着社会的进步,剪纸艺术的发展,南方一些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以剪、刻、雕三结合的民间艺人。这种有别于北方剪纸风格的手工艺操作,一直为鄂州民间剪纸艺人所沿袭,并世代相传。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古老的鄂州,剪刻艺术已融入到民间习俗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如除夕夜,家家皆镂楮为钱,遍黏户牖--用构树皮和其它植物的枝叶制成的纸,镂刻成挂门笺,用来迎春、招财、辟邪。
鄂州的调花剪纸,主要分布在市区附近和沿江一带的乡镇。这些山水隔不断,田地互相连的村落群体,被人们形容是鄂州的花样窝子。他们敬奉行业祖师爷兰采和,常年累月地背着花样箱,摇着花样鼓,走乡串户卖花样。正如一位老艺人所溜的:卖花样度春秋,肩背手摇四方走,春花夏草刻不尽,冬来牡丹照样有,它是我的八升地,它是我的耕田牛,风风雨雨一起过,多少换点米和油。

  民间艺人们常说,行有行纪,帮有帮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组织一盘散沙。于是,他们于1935年10月,成立了鄂城县花样工会。这种纯农字号的行业组织,自给自足的的手工艺买卖,有《章程》、有《行规》,1941,1946年,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开近代剪纸先河,影响很大。

  鄂州雕剪纸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宣纸、蜡盘、剪刀、刻刀、锥子、镊子以及花样箱花样鼓等,一张花样图案,通过阴刻、阳刻,可一次雕刻出20几张同样的花样来。真可谓是方寸之间百花的园地,鸟兽的天堂,人间喜庆悄然纸上。这些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花样,目前已搜集到近五万张,两千多个品种,大致可分为生产生活、吉祥喜庆、婚丧嫁娶、婴幼儿服饰、床上用品、室内装饰、时代印记以及寺庙供物等几大类型。其装饰性实用性的艺术效果,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熠熠生辉。较有代表性的如方形枕帕上的四大灵兽;花草连缀的渔樵耕读;婴幼儿服饰上的虎形围涎,不断具有环形透视美的效果,而且还被选入美术院校作为教材。在这些原汁原味作品中,除了有数百件作品参加省级举办的展览外,有10件精品被选送北京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多少年来,鄂州花样艺人跑遍江南各地,自然要受到不同地方民俗风情的感染,尤其是受到一些姊妹艺术的影响,诸如北方的窗花;一些城市的彩绘、织绣、印染、雕刻等,为艺人们提供了借鉴、吸收和融合的机会求新、求变、跟时代地创造、雕刻出极为稀罕的领袖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图像。在这部分剪纸中,反对日本侵华的主题尤为突出。艺人们利用一些特殊意义的数字,配以突出的飞机大炮的图案十分醒目,有鲜明的时代感。尽管这些趋新、求变的剪刻,其构图技法比较稚嫩、粗糙,但艺人们这种求新的立意,应该是一种创新意识的驱动,同时,也是剪纸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那些文字入图的花样,如打到鄂南省 减租减息、,毛主席心人(新人)马, 北方新起、民主专政、抗美援朝、保家为国、土改复查有饭吃、明确总路线、努力生产、自主婚姻等,给人们一个难忘的时代印记。

  近年来,鄂州剪纸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花样剪纸这朵古老艺术之花逐渐凋谢、己近失传。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