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3期(总第128期)-鄂州市图书馆

2007年第13期(总第128期)

发布时间:2007-11-21 00:00:00

                      上海十项举措惠农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工商局获悉,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上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解决农问题,该局目前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出台了十项惠农举措:
  一、鼓励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健康养殖业,鼓励其向农产品加工、种植业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并走向规模化经营,在企业经营范围表述和集团登记等方面予以扶持。
  二、积极推进农产品 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三、鼓励、引导和扶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在受理上述企业登记申请时,如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实行当场受理、当场核准登记。
  四、农民以宅基地房屋自营或出租给他人从事与该经营场所相适应的经营活动,经当地房地资源部门批准,可以作为经营场地予以工商登记注册。
  五、加快培育、规范发展农村经纪人和经纪组织。
  六、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免收登记费。
  七、继续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对农村(从事商业零售和修理服务等经营活动的)流动小商小贩,对农民在集贸市场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一律免予工商登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
  八、认真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清理农资市场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等坑农、害农行为。
  九、深入开展农产品商标培育和推展工作,进一步整合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资源,挖掘和培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形成一批代表高品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商标。通过展示有关农产品商标企业的形象和商品,进一步推进上海自主创新和品牌商标发展工作,推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消费维权进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农民消费安全。

           苏州奏响民营经济最强音

                民营经济崛起
  
  提到苏州的经济发展,有常识的人们脱口而出的一般是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但这一传统思维在2006年被颠覆:据初步统计,2006年苏州个私、外资和国有集体投资分别为660亿元、650亿元和4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1.9%和11.6%,私营个体投资首次超过外资近10亿元,增幅高于外资和国有集体投资,总量居首,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超过三成。
  
数字的变化,不仅仅是量的积累。苏州私营个体投资首超外资的这10个亿,改变了苏州经济发展的内在轨迹:由外资推动型向民资先导型转变。民营经济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最强音符! 
    苏州市江通货运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个缩影。3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这家公司。总经理席光华告诉记者,江通20年前靠几辆三轮车发展起来,目前的注册资本为6000万人民币,是苏州市重点物流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危险化学品及放射性物品运输资质,并获得了出口食品保健品医药产品存储许可。公司依托苏州工业园,立足长三角,为现代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江通公司还担当了物流企业孵化器的角色。该公司的物流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仓储、运输)可以提供给有志于进入苏州物流市场的各型物流企业服务使用,帮助其规避高额投入的风险、实现零成本介入。同时在此平台上任何一家公司凭借自己在物流擅长的领域,以顾问的形式向其他公司提供物流咨询服务。 
    江通通过自身业务发展的直接需求,间接地帮助了其他公司或个人进行创业或做大企业,实现了民营企业在回报社会之外的第二种社会责任。这在江苏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也是苏州民营经济先导型的一个亮点。
                   总量迅速扩张 
    2004年,苏州启动了以三年翻番为目标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3年来,苏州民营经济注企数量和资本、增加值、上缴税收、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入、出口等七项指标绝对值在全省高居榜首,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腾飞式增长。至去年年底,全市私营企业10.94万家,注册资本2297.88亿元,从业人员158.6万人,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第5个私营企业超过10万家的城市。去年,全市私营个体经济上缴税金23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0.8%。全省民营企业100强,苏州有26家入围,其中沙钢集团名列第二,华芳、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列第5、7位。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在2007年2月8日苏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为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他说,民营经济3年腾飞成绩卓越,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与活力,增强了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同时增强了地方发展的财力基础,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配套合作,还促进了外资企业在苏州进一步生根。 
    目前,苏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规模总量迅速扩张,发展质量全面提升,贡献份额快速提高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发展速度加快、集群效应凸显、科技实力增强、外向发展活跃、创业主体多元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伟强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还告诉记者,最近苏州出台了《关于实施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计划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一个目标:奋斗4年,在继续保持民营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更注重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使苏州成为江苏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龙头和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
                   明天更加美好 
    苏州市经贸委主任薛峰详尽地描绘了苏州民营经济的明天。 
    薛主任说,苏州将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实现总量新扩张。通过鼓励农民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民营经济;通过鼓励城镇人员调整结构,寻求商机发展,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和商贸服务业;通过鼓励大学生学用结合,大胆创业,走进中介、咨询、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等措施,2007年,苏州将新增私营企业1万家,个体工商户2万个,净增注册资本超过200亿元。 
    第二是确立民营经济新型工业化方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引导民营企业走进高科技、走向服务业、走入新农村。引导企业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实施技术创新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市级30家,争创省级6-8家,培育、申报国家级1-2家企业研发中心,并对基层企业实行备案制;加强产业配套、技术外溢,推广配套装备租赁制,增强民营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第三是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促进骨干企业做优做强。以现有产业园区为基础,重点支持3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推动提升42个特色产业集群,以培育特色产业、塑造区域品牌和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做好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工作。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2家和10亿元的企业25家。加快民营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引导和鼓励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抱团打天下的产业格局。
                                    (中华工商时报)

 

图书馆工作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