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2期(总第127期)-鄂州市图书馆

2007年第12期(总第127期)

发布时间:2007-11-21 00:00:00

           环保总局副局长区域限批效果明显 促进污染减排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日前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称,区域限批效果很明显,区域限批是一种手段,通过实施区域限批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污染减排和前一段环保总局的区域限批有什么联系?就此问题,张力军指出,前一段时间,国家环保总局对部分行业和地区实行了建设项目环评的区域限批,确实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也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各企业、行业单位的高度重视。区域限批是一种手段,通过实施区域限批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张力军称,从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对部分地区和行业实施区域限批的效果看,可以概括为: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强化了环境执法的威力。在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对区域限批也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对于没有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地区和行业实行区域限批。二,对于没有完成污染物减排计划的地方实施区域限批。三,对环境违法现象严重的地区实施区域限批。这三条政策都有利于促进污染减排要求的落实。
  张力军强调,区域限批效果很明显。因为假如不批,这个项目就不能建了。污染减排的最终效果是否也能看得到?污染减排的效果最终是能够感受到的,因为污染减排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降下来了,环境质量必然会有所改善。如果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改善,就说明污染物减排的任务没有全面完成。
                              (摘自:中新网)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突破战略

  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个阶段,首先要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的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的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
  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否则,我们就会既见不到西瓜又丢掉了芝麻。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其实,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
  问题在于: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
  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的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摘自国研网)

        以长江流域经济体系视角研究“大长三角”

  今后,长三角最大的发展机遇不在长三角本身,而是整个长江流域这条航道所带来的机会。
  目前,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时机非常好,长江流域发展已到了一个转折时期,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加速,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大长三角经济区的时机日益成熟。
  现在提出研究大长三角经济区,不应该是个区域概念。为什么这么说?从历史上看,长三角这个经济区域的发展一波三折,问题就在区域规划上。最早它以城市定义,周边各省积极性很高,都加入进来,等到六省一市都加入的时候,协调成了难题,于是又从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15个城市重新起步。可见,不能够再将长三角视为一个区域概念。我认为,研究长三角问题应该遵循增长极理论,如果按照极化理论中的增长极与增长轴来分析长三角问题,可以发现共有3条增长轴,即沿铁路增长轴、沿长江增长轴和沿海岸线增长轴。三条增长轴都相交于上海,有两条增长轴相交的是南京和宁波,宁波尽管不是省会城市,但中央给了宁波很多政策。这实际上是打了一个伏笔,即长三角今后发展也不应受区域概念束缚。按照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到哪里,增长极就跟到哪里,今后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即在长三角区域内,什么样的城市可成为一个增长极,应该设定一个门槛,达到标准自然成为区域内的一个增长极,而不必通过行政审批。这样就淡化了行政区划的色彩,更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基于共同的利益,大家才能够走到一起。最初长三角15个城市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关键那时候有共同的利益。今后,长三角最大的发展机遇不在长三角本身,而是整个长江流域这条航道所带来的机会,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就有三块利益可以促使大家一起来合作。第一,这是外资从东部进入中西部第一块腹地。最初,进入中国的外资集中在沿海是因为运输成本低;今后,外资进入中西部仍然会沿着运输成本最低的原则纵深推进,沿江将成为外资进入中西部的第一块腹地。安徽芜湖这两年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它有良好的水运条件。第二,东西走向的长江航道与南北走向的陆路通道的交叉可以形成许多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水运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水陆多式联运,促成产业全面发展。发展黄金水道可以给各个城市机会并帮助城市提升档次。第三,黄金水道还可以创造8000到10000条船舶的需求,为整个长江沿岸城市的造船业提供10年左右的发展黄金时期。
  总之,大长三角经济区不应该按行政区划而应按流域经济体系的思路来研究,尤其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可以肯定地说,大长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摘自:国研网)

图书馆工作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