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6期(总第060期)

发布时间:2004-09-17 00:00:00

国情资讯
                        文化部将采取措施拆除文化市场“地方壁垒” 

     日前,国家文化部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不得通过明文规定或者隐性规则,排斥外地文化经营单位进入本地文化市场,不得专门针对外地经营单位进入本地文化市场而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有关费用,不得专门针对外地演出及其他文化经营单位进入本地文化市场设置一些技术和程序性障碍,不得指定本地经营单位作为外地经营单位在本地的具体承办单位。
     按照这一规定,外地经营单位有权自主选择经营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和场所,有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规定程序向具有审批权限的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申报经营活动。外地经营单位在进入当地文化市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管理部门不作为时,有权向上级文化行政部门举报或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侵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据了解,现实生活中文化市场的地区封锁和壁垒,分割了市场,限制了竞争,保护了落后,提高了成本,不利于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文化部此举是为了坚决推进全国文化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良好的文化市场投资环境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而采取的措施。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文化部今年又取消文化部行政审批项目6项,下放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批项目2项。目前,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的文化市场行政许可项目共计15项。文化部将鼓励支持建立艺术品、演出、娱乐、音像、网络文化等行业性组织,解决政府行政权力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从根本上把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实现文化行政行为的法律化、规范化、理性化。
     另外,文化行政部门还将根据有关规定停止审批新的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暂停审批新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鼓励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企业依法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加盟等方式整合现有合法网吧。进一步加强对艺术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大力度规范艺术品市场经营秩序,打击艺术品的制假、售假行为,重点打击集团制假售假;禁止含有色情、反动、血腥暴力内容的艺术品在公共场所展出;坚决制止欺诈艺术家和消费者的不法行为。

观察思考

                    上边有病,下边吃药?如何才能遏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注重国想道德教育,加强兼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这告诉我们,在分析“前腐后败”原因时,除了要看到经济、政治的因素,还必须看我们预防**体系中存在的缺憾。  
教育重点不突出
     教育是预防**的基础环节。有权是搞**的外因条件,而它只有通过一个人的思想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是防止思想这个“总开关”出问题的重要一环。虽然我们在反腐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弊端和问题也不可否认。
     首先是教育重点不突出。搞反腐教育时,总有人发牢骚说:“上边有病,下边吃药。”也就是说该受教育的人没受到教育。牢骚虽有些偏颇,但却一针见血。谁该重点受教育?当然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搞**要有一定权力,“一把手”就最有权力。可是往往有些有权的人,总以教育别人面孔出现,自己却不吃“药”。甚至有人“台上反**,台下搞**”。反腐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一定要使教育的重点和反腐的重点一致起来,抓住“一把手”这个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其次是惩治与教育脱节,教育不能触及灵魂。惩治与预防是反**工作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而长期以来,我们却重惩治轻预防,对宣传教育重视不够。
                                          制度落实不到位
     制度是预防**的重要保障。我们对预防制度不能说不重视,我们颁布实施了《关于实常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最近又发布了《中国**内监条例条例(试行)》。现在的突出问题在执行上。
制度不认真执行,有等如无。制度和法律是一种权威,是一种诚信,不认真执选择就会动摇人们的信念。有关党风谦政制度可以说覆盖各个方面,问题是不能得到 认真执行,有些地方,制度是“挂在上”的摆设。一些领导干部把制度当成约束别人的东西,自己则搞特殊化。制度不认真执行,就形同虚设,不但不能起好作用,还会起坏作用。
                                       监督经常“挂空挡”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目前我们有一系列监督形式,如司法监督、上下级监督、同级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问题是,这些监督如何到位并取得实效。监督效果不佳的原因出在哪儿呢?
     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党内监督条例明确了监督的重点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问题是,监督的难点就在“一把手”。为什么?他们有打击报复的手段,人们望而生畏。在机关,“一把手”处于中心地位,班子成员提意见,他可以运用权力,孤立你、排挤你。在企业,党委、纪委领导人从属于“一把手”,提意见就会被挪位子、下岗。下级提意见,“小鞋”随时为你准备着,“老虎拉车,谁赶(敢)”?
     暗箱操作,不好监督。监督必需知情,不论哪种监督,离开了对情况的了解,监督就无从谈起。现在有些领导对上级的要求、政策,不向群众宣传,决策不走民主程序,领导虽是公众人物,但不愿把自己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置于阳光之下。虽然要求政务公开,但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总是阳奉阴违,欺上瞒下。但愿最近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能对领导机关提高透明度起到推动作用。
    上级“护短”,难监督。上级爱护下级,这一点毫无疑议。但有的领导不是爱护,而是“护短”。尤其是对“自己人”,更是什么都盖着、护着,这就严重影响了监督。为什么举报人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原因是举报者得不到领导支持,被检举人有恃无恐。久而久之,“一把手”失去了监督,做坏事、搞**就难以避免。舆论监督也是一样,媒体批评,得到被批评者支持是不容易的,有的上级并不关心媒体揭露出来的问题,而是先找原因护着、说情,使舆论监督很难进行。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监督的关键在于上级要支持对他所领导的下级的监督,这  样才能使监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