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雕花剪纸保护纪实

发布时间:2011-12-08 00:00:00
□王锦芳杨卫平
    
     前言
     今年8月19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举行。鄂州雕花剪纸随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这一耀目名录。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鄂州人俗称“花样剪纸”。它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多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鄂州档案存真》记载:鄂州花样剪纸约出现在1600年前后,到上世纪30年代达到辉煌。
     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鄂州花样剪纸与北方剪纸有着明显的不同。北方剪纸一张纸剪到头就完了,南方的剪纸主要是刻,一次可刻20多张,花样也逐步变化,它有着时代印证的作用,是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宝库里的“活化石”。
     据介绍,鄂州保存的花样剪纸有数万余张,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1
     2010年8月,我市雕花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鄂州建市以来,文化艺术工作获得的最高级别荣誉。
     鄂州雕花剪纸有着久远的历史沉淀,它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也是民俗的载体,主要表现为绣花底样剪纸,题材丰富,包罗万象,技法传神入木三分,构思精巧,气息浓郁,线条明快,风格淳朴,以其原生态、地域性特征和独特的史料价值,成为研究湖北剪纸乃至近代剪纸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鄂州雕花剪纸是我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中的一种。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取得初步成果,尤其是对鄂州雕花剪纸资源项目的保护,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鄂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为重点推进鄂州雕花剪纸项目的保护工作,市文体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制定了保护工作方案,重点推进,分步实施,成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市群艺馆具体组织实施鄂州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
     几年来,根据基层文化工作者和群众提供的线索,市群艺馆开展了鄂州雕花剪纸等重点项目的现状调查,基本了解和掌握该项目资源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作品种类、数量、健在的艺人、传承方式及项目的濒危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群艺馆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电脑等手段,对鄂州雕花剪纸逐一进行真实、集中、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了相关资源和艺人档案。并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投入2.2万元用于征购民间雕花剪纸作品近2000余件。
     同时,该项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投入数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鄂州雕花剪纸等资源项目的名录申报工作。拍摄、制作项目申报片和申报文本,召开项目专家论证会,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定。2008年6月,鄂州雕花剪纸荣膺国家级名录,成为我市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极大的提高了鄂州知名度。
     3
     在鄂州市文体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市群艺馆在连续五年的春节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了鄂州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宣传和展示活动,均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深入基层开展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同时,积极组织雕花剪纸等作品和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相关赛事、展演活动。
     2008年,市文体局组织雕花剪纸等民间工艺作品,参加了武汉城市圈民间文艺交流活动;2009年,市群艺馆组织的雕花剪纸作品参加了在挪威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0年组织选送的8幅雕花剪纸作品,在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剪纸展”上,荣获全国一等奖。
     多年来,我市雕花剪纸民间艺人以贴近生活的视角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使其剪刀下的人物、事物都有了原始质朴的鲜活和灵性。他们根据传统的鄂州八景及民间故事创作的剪纸作品《鄂州八景》等,反映鄂州地域乡情的《武昌鱼》等作品无不栩栩如生……这一张张构思独特、做工精巧的作品,使鄂州雕花剪纸艺术声名远播,一把剪刀“剪”出了大世界。
     目前,鄂州健在的传统雕花剪纸艺人不到10人,且年龄多在70岁以上,其身体状况和传承活动令人担忧。而且大量珍贵的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散落在民间,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我们期待着社会各界都能来关注雕花剪纸,关注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将鄂州雕花剪纸艺术———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宝库里的“活化石”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