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趣的行规和积习

发布时间:2009-12-22 00:00:00

  民间有“无商不成市”的俗说。史料亦有“三百六十行,无师不立”之记载,故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如泥、木、石匠的“鲁班”,银、铜、铁、锡匠的“李老君”、缫丝纺织业的“黄道婆”、船帮的“妈祖”、烧酒业的“杜康”,花样艺人的“蓝采和”等,以及陆羽、葛洪、蒙恬、鬼谷子、唐明皇……千百年来,这些被神化了的“祖师爷”一直被人们尊奉着,许多有趣的行规积习至今仍广为流传。

  鄂州城乡普遍流行一种说法,说是“打锣卖糖,各干各行”、“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名堂”,这话一点不假,以“做生意”这种行业来说,不管是长街里弄,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要供奉一尊“财神菩萨”像,且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有讲究的老板,还要配以“金银元宝”的吊挂、张贴“招财进宝”的剪纸,以及什么“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对联,十分张扬。笔者少年时曾经当过学徒,记得每天开门后一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打扫店铺,打扫时一定要由外向内扫,如果由内向外扫,那就意味着把财气扫丢了;二是在清理账桌时,一定要拿起算盘来使劲地摇上几摇,这种方式被商人们俗称是“算盘一响,黄金万两”。可见,这些行规内涵的“盈利意识”十分明显。

  在工匠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行话:“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这话实在,不然,人们怎么又会连上一句“请师师为主呢?”以农村修建房屋为例,这可是一件大事,它涉及到泥工、石匠、木工、油漆工以及其它方面,其间的行规、讲究多种多样,且因地而异。比如只要是修建房屋,主家既要择吉日吉时破土动工,又要撒茶叶花米谢“山神土地”,从动工到房屋建成,还要请工匠们喝“圆山头酒”、“树柱上梁”酒、“大厦落成”酒,以示主家和师傅们共享平安和喜悦。不过,在建新房时,不少的地方还流传着一种“偷梁”的积习。这种梁是“堂屋”上方一棵横梁(小碗口粗),主要是用来张挂大红纸上写着醒目的“紫气东来”、“福星高照”的字样,还有的要挂上一面镜子,以镇妖邪。不过,横梁的材质最忌讳用枫树和杉树,因枫杉谐音“风沙”二字不吉利,最好是“椿树”、“松柏常青树”。有趣的是主家在偷砍梁树的时候,一定要在树桩旁放一红包,还要燃放一小串鞭炮以示酬谢,这种行为即使被主家发觉,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还认为是“做好事有好事在”,而偷树者亦认为是“偷来的树有发头,越偷越发……”不仅如此,民间还流传许多关于工匠“安鲁班”
的故事。所谓“安鲁班”就是“做手脚”。即工匠将制作好的一种小“镇物”(蛊器),偷偷地放在主家不易发现的地方,这种招式,主要用来对付那些鄙视手艺人,既小气又刻薄的主家,轻者让你遇到一些小麻烦,重者可要蚀财遭灾……当然,这种流传的积习不可取也不可信,只是人们应该要以平和谦恭的态度来对待工匠,正如民间所说的那样:“上门客,座上宾,请来的师傅莫怠慢……”

  民间戏剧也是一种重要的行业,鄂州可算得是楚剧的传承要地,星星点点的楚剧爱好者,至今仍活跃在城乡,尤其是华容、葛点、泽林、碧石、汀祖一带,被人们誉之为是“楚戏窝子”,传说他们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这些业余的楚戏班子,只要有人成头,便会“招之即来”来之即演。一些大姓的村落,通常是要选在每年的“月半”、“中秋”、“家谱”、“接太公”等传统节日期间,接班子搭台唱戏,其间有许多行规和讲究。比如接来的班子,要唱就唱三五七天,双数的日子不宜;临时搭建的戏台,其朝向一定要面向东或座北朝南,意为图吉利;正式演出前,一定要长时间的演奏“闹台锣鼓”以招告乡里。有趣的是正式“开锣”时,首先出台的是一位“丑角”,其表现形式为“拜四方”,意为敬拜祈求山神土地和过往神灵,以保一方平安、人寿年丰,紧接着便是正式演出。这种丑角“拜台”形式,最后一天还要重复一次,一来表示几天的演出正式结束,二来代表戏班子向乡亲们表达谢意。最有意思的是,在整个演出中间还要穿插一个“送腰台”活动。所谓“送腰台”,即湾子里家家户户,利用演出“换场”的空隙,将一盆盆一碗碗鸡、鸭、鱼、肉、蛋、菜之类的食物或糕点送上戏台,以示犒劳;有的地方还要同时送上一盏小油灯,俗称“送亮子”,意味着称赞演员个个都是“聪明的戏子”。当充满友情、热情的礼物摆满戏台的时候,所有的演职人员都要站出来热烈鼓掌以示谢意,一时间,台上台下的演员、观众的掌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所有的人都沉浸在那种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之中……     

(作者:邵文川  湖北省鄂州市群众艺术馆 副研究馆员)